English

【河南日报】吴清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畅通企业捐赠基础研究渠道

发布时间:2022-03-07      浏览次数:1492    分享: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基础研究是新发现的根本,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未来必将有更多原创性成果在大湾区产生,并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发展。

微生物科学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与产业有着密切关联。吴清平在该领域深耕三十余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所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与微生物研究有关。

今年,他提出设立“中国微生物组与精准应用”重大创新专项的建议,其中构建国家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库、搭建微生物多组学研究平台及生物信息分析超算平台等观点,均瞄准微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今年参会,吴清平也带来“尽快解决企业公益捐赠投入政府设立基础研究基金税收优惠问题”的建议,旨在促进全社会形成重视基础研究的共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广东在引导社会资金捐赠支持基础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就出台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力量设立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基金,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捐赠,并积极推动公益事业捐赠依法依规税前扣除。”吴清平说。今年,他建议总结政策实施经验,优化实施细则,例如将政府设立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构纳入公益性税前扣除资格名单,明确企业向这类机构捐赠的基础研究资金可享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优惠,进一步畅通企业捐赠基础研究的渠道。

在吴清平看来,做科学研究靠单点突破是很难的,必须建立系统性创新平台,打造系统性创新能力,形成完整的创新链。

以微生物科学为例,吴清平说,一方面,菌种资源库与科学大数据库的建立为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平台支撑;另一方面,在产业链下游,通过建立微生物产业园推动成果落地转化,能够促进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和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株微生物就能造就一个大企业,一群微生物就能形成一个大产业。”吴清平说,在我国,微生物学科与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吴清平透露,目前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在肇庆高新区打造国际化高活性功能性微生物菌种定制中心,进一步延伸微生物学科的产业链与创新链。

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还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合作,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进一步在微生物领域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产品。

(图/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