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警报:猴痘疫情升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亚洲面临新挑战

发布时间:2024-08-28      浏览次数:102    分享:

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将猴痘疫情提升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这一原本在非洲部分地区流行的疾病,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

当日,世卫组织召开《国际卫生条例(2005)》紧急委员会会议,会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天,紧急委员会召开会议并向我提出建议,认为当前形势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采纳了这一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 资料图

猴痘,这个以往在非洲部分地区偶发的疾病,自2022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猴痘疫情的扩散,是对亚洲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突击考试。与两年前的首波猴痘疫情不同的是,妇女和15岁以下儿童成为重灾群体,儿童占病例人数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数的85%,致死率是成人的四倍。

这一现象背后,是对疫情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深刻反思。病毒的扩散速度和地理范围超出了早期的预期,使得猴痘疫情迅速升级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疫情现状: 

截至目前,猴痘疫情已经扩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瑞典和巴基斯坦等地均已发现确诊病例,且存在不同分支的猴痘病毒株,包括此前在非洲以外地区首次发现的“分支I”毒株。

疫情特点:

与以往的疫情相比,本轮猴痘疫情有几个显著特点:

1.病毒分支多样性: 存在多个分支的猴痘病毒株在全球传播。

2.受影响人群变化: 妇女和15岁以下儿童成为重灾区,这与之前的疫情有所不同。

3.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
·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 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的呼吸道飞沫。
· 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
· 除了传统的接触传播,性接触也成为了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感染猴痘的症状: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5-21天,平均在6-13天之间。在发病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此外,大约90%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区域。

发病后1-3天内,患者将出现皮疹,通常首先在面部出现,随后逐渐蔓延至四肢,甚至手心和脚掌。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到结痂的过程,不同形态的皮疹可能同时存在。

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并可能伴有明显的痒感和疼痛。皮疹的数量可以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通常呈离心性分布,并且可能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部位。

病程大约持续2-4周,结痂脱落后,患者皮肤上可能会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这些瘢痕可能持续数年。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的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如何避免感染

为降低感染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消毒剂。
· 避免与猴痘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
·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
· 出入境人员应关注目的地的疫情信息,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

对于高风险群体,如妇女和儿童,更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感染猴痘后的处理

若不幸感染猴痘,应立即:
· 就医并报告症状和接触史。
· 遵循医生的指导,可能包括隔离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  注意休息和营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专业防疫指南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防疫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调查、早处置。
·  医疗机构应加强病例的监测和报告。
·  对疑似或确诊病例进行严格隔离和治疗。

目前,猴痘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对于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高,因此及时的医疗干预至关重要。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精准的基础之上。从加强疫情监测、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疫苗研发,每一步都至关重要。近日,国内首个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由广州达安基因研发并获批上市,这标志着我国在猴痘疫情的防控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试剂盒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猴痘病毒,为疑似病例的诊断提供关键支持。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
链接:https://www.mbiosh.com/information/list/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