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如病毒在淡水中存在的持久性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24 浏览次数:8 分享: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是全球食源性疾病的首要病原体,近期诺如病毒疫情频频暴发。其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饮用受污染的水、食用受污染的水果、蔬菜及贝类等。目前传统分子检测方法仅能检测病毒RNA,无法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毒颗粒,这严重限制了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2016年,人类肠道类器官(Human Intestinal Enteroids, HIE)培养技术的突破,使得HuNoV的体外感染性检测成为可能。HIE模拟肠道上皮的3D结构,能够支持HuNoV的复制,并通过病毒RNA的显著增长(≥0.5 log)判断感染性。这一技术为研究HuNoV在环境中的真实存活能力提供了有效工具。
美国佐治亚大学科研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的最新研究中,将HIE技术应用于评估HuNoV在淡水中的持久性。研究选取三个农业灌溉池塘的淡水样本,构建淡水微生物模型,并模拟自然昼夜环境条件,将GII.4 Sydney [P31]毒株(感染性经HIE验证)以5.8 log GE/ml的浓度加入淡水样本,利用HIE感染模型,通过72小时内病毒RNA增长量(≥0.5 log)判定感染性。
图文摘要[1]
三个池塘的结果显示HuNoV在淡水中的感染性持久性存在显著差异,Pond I:感染性维持≥7天,第14天降至检测限以下;Pond II:感染性在第1天即消失;Pond III:感染性持续至第7天。进一步分析表明,溶解氧水平(%)与完整衣壳的HuNoV RNA滴度呈正相关,高溶解氧可能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病毒衣壳,或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活性,加速病毒失活。细菌数量与病毒存活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现象可能归因于细菌分泌的蛋白酶对病毒衣壳的降解作用,此前研究已在肠道病毒中观察到类似机制。
尽管HIE突破了感染性检测的瓶颈,但其高成本、复杂操作及检测限(3.9 log GE/ml)限制了在低病毒载量环境样本中的应用。未来仍然需要开发自动化检测平台,可结合宏基因组技术解析淡水微生物群落对病毒存活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1] Esseili MA, Narwankar R, Hooda R, Costantini V, Estes MK, Vinjé J, Kassem II. Human intestinal enteroids for evaluating the persistence of infectious human norovirus in raw surface freshwater. Sci Total Environ. 2025, 5;966:178707.
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高珺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