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基础 | 培养基的关键概念与常见问题解析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次数:36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细胞培养是一项基础而关键的技术。无论是药物筛选、疾病模型构建,还是再生医学探索,细胞都是这一切的起点。而细胞培养基,就像是细胞的“一日三餐”,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和环境。然而,培养基的选择、配制与保存,却是一门精细的科学。许多初学者甚至资深研究员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带你深入了解细胞培养基的方方面面。
一、查找细胞培养条件
拿到一株新的细胞,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它的培养条件。
ATCC(https://www.atcc.org/) 是全球最权威的细胞资源库之一。只需在官网输入细胞名称,就能查到该细胞的来源、培养条件、冻存方法甚至相关文献。这一步是成功培养细胞的基石,切不可忽视。

二、如何选择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如MEM、DMEM常用于贴壁细胞,而RPMI 1640则更适合悬浮细胞。但不同细胞株可能对培养基有特定偏好,例如某些在MEM中生长良好的细胞,在DMEM中也可能茁壮成长。关键在于:查阅文献,尊重细胞本身的适应性。

三、培养基的“保鲜期”与保存误区
新配制的液体培养基应置于4℃、避光环境中,并尽量在一周内使用。培养基越新鲜,细胞生长状态越好。加入了血清或抗生素,保质期通常只有一到两周,其中的活性成分会逐渐降解。
切勿将液体培养基冷冻在-20℃!低温会导致盐分析出,融化后无法完全溶解,造成渗透压失衡,细胞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破裂死亡。
四、pH值与颜色:培养基的“晴雨表”
培养基在冰箱中颜色变暗红,是因为CO₂逐渐溢出,培养基变碱,而其中的酚红指示剂在碱性环境中会呈现暗红色。偏碱的环境会抑制细胞生长甚至导致死亡。解决方法很简单:通入无菌CO₂,调节pH至7.2–7.4之间。但RPMI 1640培养基本身颜色偏黄,并非pH值问题,而是其酚红含量较低所致。
五、渗透压:细胞的“水平衡”
细胞内外环境的渗透压平衡至关重要。高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DNA损伤;低渗透压则使细胞吸水膨胀、最终破裂。因此,配制培养基时必须严格控制成分比例,避免因过滤或保存不当引起渗透压波动。
六、添加剂:抗生素、血清与缓冲系统
1、抗生素:除非进行筛选实验,否则不建议常规添加。如需防污染,可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双抗,但不宜长期使用。
2、血清:提供生长因子和营养,但也会引入变数。建议筛选后使用,并注意批次差异。
3、缓冲系统:NaHCO₃与CO₂共同维持pH稳定。不同培养基对NaHCO₃的添加量和CO₂浓度的要求不同,例如DMEM需8% CO₂,而1640只需5%。
4、HEPES是一种强缓冲剂,适合在pH 7.2–7.6范围内增强稳定性,常用于无CO₂培养环境。
七、能量来源:谷氨酰胺与丙酮酸钠
1、谷氨酰胺是细胞重要的能量来源和蛋白质合成原料,但其在溶液中不稳定,易降解产生有毒的氨。因此应分装保存于-20℃,使用时现加。
2、丙酮酸钠是替代碳源,在葡萄糖不足时供能。终浓度一般为1mM。
3、GlutaMAX-I是谷氨酰胺的稳定替代品,不易降解,能持续为细胞供能,尤其适合长期培养。
八、酚红:用还是不用?
酚红作为pH指示剂,在某些情况下却可能“帮倒忙”。它会干扰激素类实验(如雌激素相关研究),也可能影响流式细胞术的结果。因此,许多实验选择无酚红培养基。
九、不要随意更换培养基
每一株细胞都有其“习惯”的培养基。骤然更换不同配方的培养基,细胞往往无法适应,可能导致生长停滞或死亡。如果必须更换,请逐步过渡,并密切观察细胞状态。
细胞培养基为细胞体外生长提供了必需的营养、适宜的理化环境与稳定的pH缓冲系统。其选择、配制与保存均需遵循严格的标准操作规程,任一环节的偏差均可能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基因表达乃至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深入理解培养基中各组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是维持细胞健康、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基础。
掌握细胞培养基的相关原理与操作规范,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将为您的科学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本文由环凯转载自“细胞实验助手”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SWS ZCC)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