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心“甜蜜陷阱”:52天婴儿因蜂蜜水中毒住进ICU

发布时间:2025-02-17      浏览次数:20    分享:

近日,河南一名仅52天大的婴儿因饮用奶奶喂的蜂蜜水中毒,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ICU)。事发原因是奶奶担心白开水味道单一,便在水中加入了蜂蜜,却未意识到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杆菌芽孢,导致婴儿中毒。婴儿肉毒梭状芽孢杆菌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麻痹性疾病,主要由摄入含有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芽孢的食物引起。这些芽孢在婴儿未发育完全的肠道中定殖并产生神经毒素,导致肌肉无力、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的专性厌氧细菌,它通过产生肉毒杆菌神经毒素(BoNT)引发严重的神经麻痹性疾病——肉毒杆菌中毒。这种毒素通过破坏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前囊泡蛋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导致肌肉麻痹,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根据生理和遗传特征,肉毒梭菌被分为四类(I-IV),并产生至少8种不同血清型的BoNT(A-H),其中包括一种新型毒素BoNT X型。其中,I类和II类肉毒梭菌与人类肉毒杆菌中毒关系最为密切,分别产生A型、B型、F型和B型、E型、F型毒素。I类肉毒梭菌:能够形成高度耐热的芽孢,最适生长温度为35°C,常见于食源性肉毒中毒。II类肉毒梭菌:芽孢对热敏感,但能在低温(4°C)下生长,与冷藏食品中的肉毒杆菌中毒相关。III类主要与动物肉毒杆菌中毒相关,IV类肉毒杆菌表达与人类疾病有关但极为罕见的G型 BoNT。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一种隐匿的致命威胁

婴儿肉毒杆菌中毒是加拿大和美国最常见的肉毒杆菌中毒形式,主要由1岁以下婴儿胃肠道中肉毒梭菌的定植引起。婴儿在3至5个月大时尤为脆弱,这与从母乳断奶转为固体食物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密切相关。尽管大多数病例发生在这一年龄段,但也有不到一周大的婴儿发病的报道。其中,婴儿肉毒杆菌中毒通常与I类肉毒梭菌的A型和B型毒素相关。

感染来源:从蜂蜜到环境中的芽孢

与食源性肉毒中毒不同,婴儿肉毒中毒通常是由摄入环境中常见的肉毒梭菌芽孢引起的,且多为零星个案。自1922年科学家首次在土壤、水生沉积物和食品中发现肉毒梭菌芽孢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调查已从土壤、沉积物、蜂蜜、干谷物、水果、蔬菜甚至婴儿配方奶粉中分离出这种芽孢。蜂蜜是婴儿肉毒杆菌中毒最著名的危险因素。此外,家庭灰尘和室外土壤中的芽孢也被证实是潜在的感染源。1976-1983年美国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每日排便少于1次、摄入蜂蜜或玉米糖浆、接触灰尘以及居住在有风地区,都是婴儿肉毒中毒的危险因素。然而,感染来源的确认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在加拿大,从1979年到2019年,仅有6%的病例能够追溯到实验室确认的来源,而这些病例无一例外都与蜂蜜有关。

警惕“甜蜜”背后的危险

肉毒梭菌的芽孢无处不在,而蜂蜜可能是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的最常见来源。蜂蜜虽然营养丰富,但对1岁以下的婴儿来说,却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作为家长和看护人,了解婴儿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1] Harris RA, Dabritz HA. Infant Botulism: In Search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Spores. Curr Microbiol. 2024 Aug 13;81(10):306. doi: 10.1007/s00284-024-03828-0.

文章来源: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作者~李佳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