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细胞污染类型和补救方法!

发布时间:2025-10-14    浏览次数:53

细胞污染传播迅速,每一个科研人都需要提高警惕。

细胞污染是细胞培养中最常见、最棘手的问题。培养细胞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变慢,一定要及时排查原因并进行处理,否则会给我们的实验造成极大的影响。

细胞污染的6大类型:

① 细菌污染
② 霉菌污染
③ 支原体污染
④ 病毒污染
⑤ 黑胶虫污染
⑥ 细胞交叉污染

01、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

主要特征:
● 1~2天培养基变浑浊
● 胞浆出现大量颗粒
● 细胞变圆或崩溃
● 细胞从壁上脱落
● 污染较轻时可见小菌体在细胞间运动

污染来源:实验室环境、实验人员(实验服)、实验用具等

补救方法:
● 怀疑细菌污染后,可取少量培养液涂片染色检查,确定细菌种类。
● 有的培养液改变不明显而又怀疑有污染,可取出少量培养液"用普通肉汤接种或用未加双抗药物的培养液接种;也可取10mL细胞悬液100rpm离心5min,沉淀中加入无抗生素的培养液2mL,37C培养,24h可得结果。
● 确定污染后,若想进行挽救可在细菌污染培养液中添加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西可他丁钠-亚胺培南复方制剂消除细菌污染。

02、霉菌污染

霉菌污染

主要特征:
● 培养液中有白/黄色团状漂浮物
● 高倍镜下可见明显的菌丝
● 细胞活力变差
● 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变慢,甚至死亡

污染来源:实验人员(实验服)

补救方法:
● 可将培养液离心后经PAS染色进行霉菌镜检,同时进行培养以确定污染及鉴定霉菌种类
● 霉菌污染初期,在培养液中可见漂浮的菌丝,这时将污染的细胞培养液慢慢吸出,用Hanks液清洗细胞及瓶壁2~3次,加入含有抗生素的培养液(青霉素100单位/mL、链素100单位/mL、两性霉素10mg/L),24h后观察换液。若仍有菌丝可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处理,2~3次后就基本得到控制。但经此种方式处理后对细胞的生长影响也较大
● 据说低速离心法可清除霉菌污染,方式简单、对细胞影响小,但一般出现霉菌污染时,如果不是非常珍贵的细胞,建议扔掉,而且连相关的容器都要做严格的处理

03、支原体污染

支原体污染

主要特征:
● 污染特征较隐蔽
● 培养基一般不发生浑浊
● 细胞无明显变化
● 在光镜下常可见到细胞核及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或空泡

污染来源:血清

补救方法:
● 用DNA荧光染色法结合直接培养法检查支原体污染.PCR法显微镜法等辅助检测
● 支原体主要的清除方法有抗血清处理法、高温处理法,小腹腔巨噬细胞清除法等
● 其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清除法效果较好,具体操作是将支原体污染的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24h或48h后,将小鼠腹水抽出,经离心后收集细胞于培养瓶内培养。因在日常细胞培养过程中支原体的污染常被忽视,为了避免损失可定期对实验室中的培养物进行支原体检测

04、黑胶虫污染

黑胶虫污染

主要特征:400倍显微镜下可见点状或片状游动小体

污染来源:血清

补救方法:
● 可用麦诺霉素10mg/L处理,连续1周,但麦诺霉素对细胞有毒性
● 早期污染一般采用如下方法:用0.25%的胰酶消化,当有少量细胞变圆或脱壁时,用血清终上消化。轻轻用培养基或D.Hanks液清洗3遍(缓慢流过细胞表面),不要吹打,然后吹散细胞,换培养瓶培养,隔天换液。2天后重复一次,以后每24~36h换1次液,1周后黑点基本消失

05、病毒污染

病毒污染

主要特征:污染特征较隐蔽细胞没有形态变化及病理现象少部分病毒会造成细胞变圆、肿胀、脱落

污染来源:细胞系,常见于杂交瘤细胞

补救方法:
● 可用血细胞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法及电子显微镜法有效检出病毒
● 通常病毒物污染的清除是十分困难的,可以重新引入高质量的细胞株

06、细胞交叉污染

细胞交叉污染

主要特征:细胞形态改变

污染来源:来自细胞建株和细胞传代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之间的污染

补救方法:
● 细胞种类来源可通过荧光抗体染色法和同功酶谱系分析法来确定。同功酶分析法不仅可以鉴别细胞种属,而且可以鉴别种内细胞的交叉污染。
● 若发生细胞的交叉污染,通常不能挽回,只能放弃细胞为避免细胞的交叉污染,在进行多种细胞培养操作时,所用器具要严格区分,最好做上标记便于辨别。并按顺序进行操作,避免一起进行时发生混乱。在进行换液或传代操作时,注射器和滴管不要触及细胞培养瓶瓶口,以免把细胞带到培养液中污染其他细胞。


本文由环凯转载自“赛奥生物科研服务”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